1955年9月的一个秋日,贺龙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受到了隆重的授勋仪式,他被授予了元帅军衔。作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,贺龙的军旅生涯可谓是一段传奇。从最初的两把菜刀起家,他的起点比许多元帅都要高。早在南昌起义之前,贺龙就已经是第20军的军长,并兼任代方面军总指挥,这为他日后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拥有丰富革命经验和深厚的资历,贺龙的声望在当时不言而喻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在解放战争中,贺龙的名字却异常地缺席。在三大战役以及其他重大战役的指挥阵地上,都没有看到贺龙的身影,他也未出现在中央军委的名单之中。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中,贺龙似乎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,这让许多人至今不解。谈到贺龙,人们除了津津乐道他用两把菜刀起事的传奇经历外,更多的是对他在解放战争中的神秘缺席产生了各种猜测。
展开剩余78%贺龙的故事要从1896年讲起。出生于贫困家庭的贺龙,年幼时便跟随父亲务农,读书的机会非常有限,只上了五年私塾。但即便如此,贺龙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武艺天赋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他投身武学,每日除了劳作便是练武。贺龙不仅嫉恶如仇,且性格如烈火般直率勇敢,他勇敢地与当地的地主土豪和奸商斗争,在乡里树立了威信,迅速成为了周围人称道的青年英雄。
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,年仅15岁的贺龙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,决心为国家出一份力。在加入中华革命党后,贺龙多次因参与革命活动而被捕入狱,但每次出狱后他依旧坚定地继续着自己的革命之路。到1916年,贺龙在受到蔡锷的“护国军”拒绝后,终于意识到,革命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承担。于是,他开始组织自己的队伍,立志改变国家的命运。
贺龙的第一个重大战役,就从盐税局的袭击开始。由于缺乏武器,贺龙率领的队伍手持菜刀,趁着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徒步几十里行至盐税局,成功地夺下了12支枪,随后烧掉了当地的欠条,并将局内的财物分给百姓,赢得了群众的支持。这一举动不仅为贺龙的队伍提供了必需的武器,还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,使他的队伍逐步壮大,最终他以“湘西讨袁独立军”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事业。
随着革命势力的发展,贺龙迅速从一名普通的革命者成长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的军长。这时的贺龙,不仅是部队的领袖,更是充满理想的革命者。虽然身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,贺龙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感到深深的不满。渐渐地,他开始与共产党产生联系,并在深入了解后,逐渐认同了共产党的理念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,国共合作破裂,贺龙遂决定加入南昌起义,并成为了起义军的主力之一。贺龙的加入,不仅给起义军提供了坚实的支持,也让他成为了初期红军的创始人之一。
在之后的岁月里,贺龙继续跟随红军四处转战。1935年,他率领红二六军团成功击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,并在同年顺利与中央红军会师。1936年,贺龙成为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,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,令同行的革命者们无不佩服。然而,尽管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贺龙在解放战争期间却似乎淡出了公众的视野。
解放战争的爆发,与贺龙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关系。抗日战争期间,贺龙担任120师师长,在与日军的河间齐会战斗中,他深受毒气的影响,虽然赢得了战斗,但身体受到了不可逆的伤害。战后,贺龙被调到晋绥区担任军区司令,负责保卫延安。抗战结束后,毛泽东原本计划让贺龙担任西北野战军的总指挥,但因贺龙身体状况不佳,最终彭德怀接替了这个重要职务。尽管如此,贺龙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,作为彭德怀的“后勤部长”,他负责军队物资的筹集和兵员的动员,为西北野战军的壮大贡献了巨大力量。
虽然贺龙未能亲临解放战争的前线,但他在背后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。在解放西南的战斗中,贺龙成功肃清了约64万土匪,为西南的和平稳定打下了基础。他的这些贡献,党和人民都铭记于心。1955年,贺龙最终被授予元帅军衔,作为对他一生革命事业的最高认可,实至名归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